查看原文
其他

FoodPlus·来组局 | 这是我们往食品消费品领域Y Combinator跨出的一小步

FoodPlus团队 FoodPlusHub 2020-09-20

这是关于FoodPlus·来组局项目的第一篇文章


声明:本文为FoodPlus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详情。


『关于FoodPlus·来组局』FoodPlus旗下为计划食品消费品创业的人而设立的组织,成员以产品经理、营销、品牌、研发、渠道、供应链等背景为主,借此组成创始团队进行食品消费品创业。




这一小步,可能也是FoodPlus发展上最为重要的一步。


中国目前食品消费品创业的环境不是特别友好,这是我们做FoodPlus以来很深的感受,这些不友好体现在供应链、资本、人才以及渠道等方面。


具体来说是初创型食品公司要建一家食品工厂成本太高,更不要提去建立一家标准比较高的食品工厂了,如果寻求OEM代加工的方式,则很难找到业内很好的工厂,除非有资源和关系,又或者愿意付出高昂的成本。


而食品消费品公司,要做出好产品,不仅仅是研发能力出众这一种能力,还需要供应链能力跟得上,能够将研发的产品在工厂端实现量产。


再来说资本,其实再往几年前去看,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几乎是对食品消费品领域的项目处于屏蔽状态,因为其投资回报周期长,而且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面临行业巨头竞争的时候,很少有资本会有这种魄力深耕在食品消费品领域。


虽然说现在在消费升级的影响下,很多以前投互联网或者偏技术类领域的资本开始关注消费品这个赛道,尤其是关注食品这个规模达数万亿的大市场,但资本也在学习阶段,食品项目并不好投,因为投资逻辑和互联网以及技术相关的项目不太一样。


也有一些资本从很早之前就关注并且持续投资食品消费品行业,但这些资本一般是比较后期的基金,多以私募基金为主,投资的食品消费品项目往往是比较成熟的公司。


在食品消费品行业的投资里,比较好的投资阶段在早期和成熟期,为什么是这两个投资阶段?早期,甚至是产品还没有成型的时候,这个时候估值不会很高,但往往看重团队,尤其是创始人本身在食品行业里的经验,如果是资深的食品人,往往会受到青睐。


成熟期的话,除了看团队之外,就有很多判断维度了,比如整个公司的管理运营水平,产品和竞品相比的竞争力,从定价、毛利率、认知度以及定位等方面进行判断,还可以从品牌知名度、渠道覆盖面等维度来判断,成熟期食品项目的投资会更客观、理性一些,基本上拿市场数据做投资判断,而且也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对项目进行估值,投资回报相对可预判以及可预期。


但早期和成熟期之间的阶段,要做投资判断就比较难一些,因为变化因素比较多,项目本身的变化也比较多,在这个阶段做投资判断,要么靠投资人眼光,要么靠投资运气了,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估值也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好估,贵不贵比较好判断,偏不便宜就靠心里感觉了。


再来说人才,其实在食品消费品领域里很多资深的人并不会出现在市场上,而且初创公司也不一定请得起这样资深的人,要么创始人足够资深,本身行业里有人脉资源,凭借以前的光环可以吸引许多顶尖的人才加盟,如果是非食品行业出身的创始人,就会显得艰难很多,尤其是刚刚起步的食品初创公司,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业内的人脉资源,本身项目也还在雏形阶段,很难对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很明朗的判断。


而且食品消费品公司需要的人才结构是多元化的,从产品、研发、供应链、渠道、市场、品牌等维度,每一个维度对于人的要求就不一样,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也可以说是非常困难,更不要提每一个维度上都找到资深的人才。


对比以上的供应链、资本、人才来看,渠道相对而言还比较友好一些,那也是因为消费习惯的变化,演变成了今年中国市场电商普及度之高这个结果,更加扁平化的线上渠道网络,可以让一些早期的食品消费品公司可以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接触到消费者,至少从起步阶段来说,从线上渠道切入可以很好解决从零到一。


但线上渠道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品类,以及对于有些团队来说,线上渠道就是短板,再放长远一些来说,线上渠道毕竟占比也没有那么高,食品远比不上服装品类,所以最终要做大规模,还是绕不开线下渠道。这个时候线下渠道的不友好性就体现出来了,例如卖场商超便利店更青睐大品牌以及长期合作供货商供应的产品,而这些供货商则是食品经销商,如果本身没有经销商资源,新食品品牌很难建立起一个很完善的经销网络。


抛开经销商维度去看,进入线下渠道的成本也没有那么友好,比如进场费、排面费、很高的扣点等,进入到这些线下渠道之后,维护、运营、周期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说了食品消费品创业环境这么多不友好的地方,为何FoodPlus还要来趟这个事情?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维度来看:①、以上这些不友好,是不是无解的,有没有方法或路径可以解决,周期和难度再另说;②、值不值得去解决这些不友好,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


先来分析第二点,看值不值得,以及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得看食品消费品行业未来的变化,创业公司是否会在机会,甚至是大机会。


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中国食品消费品行业其实可以对标美国市场,只不过现在的中国市场是以前的美国市场,现在的美国市场可能是中国市场的未来。


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即便是娃哈哈、蒙牛、伊利、康师傅、统一这样的食品巨头公司,成立时间也不过30年、40年的时间,跨国食品巨头真正在中国发展到一定规模也差不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的,比如雀巢、可口可乐、达能、玛氏、百事可乐等。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食品消费品市场基本上是大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初创型公司很难有机会做出来,但随着消费习惯在产生变化,例如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消费者的需求在多元化,即便是同一个产品,也需要多种不同类型和定位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这种变化之下,大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方式并不能很好适应,这就让很多初创公司在新需求下找到机会,新需求量在增大的同时,这些初创公司也就有机会把规模做起来,比如在酸奶、椰子水、气泡水等领域,虽然大公司后来可以靠并购整合一些优秀的新品牌,但这种后发起步的,再继续垄断市场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这让初创公司有机会做大规模后与食品巨头展开竞争。


中国目前也处于这种情况,消费需求在发生变化,以及消费需求在往多元化发展,但中国市场还没有达到美国市场那种程度,还在比较早期的阶段。所以值得去解决目前中国市场对于食品消费品创业的各种不友好,投入和产出是否能够得到平衡,更多就看自身能力了。


回过头再去看第一个点,要解决这些不友好,是无解的吗,从供应链、资本、人才以及渠道等等,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善这个不友好的食品创业环境。


小的着眼点是去做一个可以实现正向小循环的食品消费品创业孵化器,类似于YC在美国扶持创业这件事情,将这种方式落地到食品消费品行业里,只不过这种方式对于孵化器本身的能力、能量、资源有相当高的挑战。


大的着眼点是去撬动一些大的资源以及关键点,让整个食品消费品的生态发生变化,比如在供应链端,有许多产业型公司会拥抱创新,许多之前做外贸的工厂有顶尖的产线,可以通过资本的方式去深耕食品供应链,让整个食品消费品的供应链不仅仅是掌握在食品巨头手中。


在资本端,其实最应该改变的是早期投资以及增长期投资,相对而言成熟期的投资是目前比较市场化的,已经相对比较友好。从早期投资入手,把长期关注食品消费品领域的资本挖掘出来,有一个早期食品投资的小生态,可以让食品消费品创业的早期投资更加友好一些,当然食品的早期投资还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


更为关键的是增长期投资,这是目前中国市场相对不那么成熟的地方,一方面真正能够从增长期发展到成熟期的项目不多,另一方面增长期的食品公司可量化或者逻辑化的不多,尤其是站到食品消费品公司各个基本面上去判断的时候,许多公司并没有在这上面有很强的方法论,更多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再看人才的不友好,这其实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在食品行业里的资深人士有想法在食品消费品领域创业吗?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资深的食品人会从所在的公司出来,这里所讲的情况可能是市场环境变好或者有看到创业机会,也可能是契机,即有合适的合作伙伴。


其实前面也提到,食品消费品创业对于人才要求是复合的,即需要各个维度的人才,这些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方式可以聚集起这样一群优秀的人?这是我们这段时间在思考的问题,也希望在这个地方去搭建一个小的平台或者组织,来推动或尝试解决食品消费品创业对于资深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个我们后面再具体讨论,FoodPlus会如何来做这件事情。


渠道端的环境,其实也是在随着市场进行变化的,当下无论是食品消费品品牌,还是零售商,首先思考的是消费者需求以及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以前的卖方市场,推什么产品都可以卖。所以,消费者需要好的产品、好的品牌,零售商也需要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尤其是新的,这些不仅仅体现在线上电商渠道对于优秀创新品牌以及产品的资源倾斜,线下零售渠道也是一样的道理。


把产品做好、品牌做好、消费者沟通做好,渠道端的问题并非无解,至少是存在路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只不过难度会相对没有那么低而已,从反面来看,这也是优秀团队、优秀公司存在的理由,如果食品消费品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也没有创业公司什么事情了,大公司们就可以足够垄断市场了。


为什么要做以及现在做FoodPlus·来组局这件事情?


去做更直接推动食品消费品创业的事情,在之前其实我们一直比较谨慎,担心资源、能力、能量不够,用我们通常的话来说,我们还在学习中,对于食品消费品还有很多地方都不懂,所以对FoodPlus往食品消费品领域Y Combinator的探索并没有很积极。


也是在最近这段时间意识到两个点:


①、虽然说以FoodPlus现在的积累以及我们团队的能力不足以直接去做食品创业孵化器这个事情,但是在FoodPlus做了一年多之后,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行业内的影响力,也有一些可以去撬动的资源,往孵化器方向探索的事情可以更加积极一些;


②、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我们除了接触到很多食品创业者和关注食品消费品的投资人外,还接触到一个基数不算小的群体,即有想法甚至有计划在食品消费品领域创业的人,其实许多即便没有创业想法的人也在关注食品消费品创业这个方向。


所以我们赶在2018年结束前,将FoodPlus·来组局这个项目推出来,算是我们探索食品消费品领域Y Combinator的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们先搭一个平台,把有想法有计划在食品消费品领域创业的人聚集起来,通过这个小平台去探索一些可能性,一起去尝试能不能在中国建立一个非常优秀的食品消费品创业的组局平台乃至创业平台。


不求眼下这个阶段能够解决关于食品消费品创业环境的很多问题,从一个小点出发,哪怕真的是很小的一个点,让想在食品消费品领域里创业的人多认识一些和自己同一方向的人,在FoodPlus·来组局这个小组织里交流、学习、建立关系,如果能够建立合作关系并且是长期的合作关系,那再好不过,也是我们搭这个组局平台的目标。


团队的重要性在我们对于食品消费品创业基本面的理解中是放在第一位的,团队的判断因素又分很多种情况,比如视野、策略、决策、执行力以及应变能力等,以及团队的协作性,是否看到市场空白处,是否能够把握好进入市场的切入点以及时机,是否能够将好的产品定义并且研发出来,是否有好的市场推广以及渠道运作能力,这些都是由团队决定的,而对于食品消费品创业来说,则是创始团队。


这样来看,我们以团队为切入点,去探索食品消费品领域Y Combinator,在逻辑上也说得通,也正因为我们把团队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对于FoodPlus·来组局招募的成员,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业内各个领域、各个岗位方向上优秀的人,尤其是CEO这个角色是最核心的一个位置。


设定相对比较高的门槛,加入到FoodPlus·来组局的成员在各自能力板块上都能够独当一面,可以解决所处能力方向上的各种问题,这才是能够担当食品初创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角色的人,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从零到一阶段和从1到100阶段,对于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要求也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若非如此,创业失败率会直接增加,同时公司发展的挑战也会增大,所以我们会面试或电话面试每一位加入FoodPlus·来组局的成员,希望能够立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标准和门槛。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入FoodPlus·来组局申请页面


从许多食品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组成来看,可以分为这些重要的岗位方向:产品&研发、供应链、品牌&市场营销、渠道、CEO,也可以将产品、研发单独拆开,以及品牌、市场营销单独拆开,如果符合上面提到的条件,FoodPlus欢迎你加入。


我们会如何运作FoodPlus·来组局这个平台?


组成食品创业团队去食品创业,并不是我们做FoodPlus·来组局这件事情的目的,这只是做这件事情并且运作好之后,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我们希望去搭建一个基于食品消费品创业以及创新来展开的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


一方面我们希望与加入FoodPlus·来组局的成员和合作伙伴共同进一步深入食品消费品创业的基本面/逻辑,另一方面是建立起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最终能够从这个平台里挖掘、产生优秀的团队以及优秀的食品消费品品牌。


至于说要有多优秀,我们希望能够和当下许多国内优秀的食品消费品初创公司相提并论,不过这很难,而且很有挑战,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以及各方面的积累。


所以在一开始运作FoodPlus·来组局这个平台,我们并不会尝试去促成创业团队和创业公司,更多还是熟知、建立关系,以及学习、分享等。优秀初创团队的组成需要的是机缘,而非一昧的刻意为之,而且好的团队以及好的公司是值得等待,也经得起打磨的。


在初期,我们会组织许多线下交流活动,有机会让加入来组局的成员见面,彼此通过交流来熟知对方,这些线下交流活动不限于定期的聚会、分享类型的活动、线下走访,还包括我们会设置一些培训类的课程以及WorkShop课程,一方面通过这些线下交流活动学习和更加了解食品消费品创业,也能够通过这些学习的方式彼此建立关系,也从中有机会去探索创业的可能性以及创业的方向。


可以简单理解为,FoodPlus·来组局是搭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否有机会组成创业团队进行食品消费品创业是一件随机性比较强的事件。如果一定要去促成的事情,也是在这个项目进展到一定阶段,必要的时候,我们会尝试去介绍彼此认识和有建设性的撮合,但是否有机会建立合作关系,还是需要看每位成员自身的意愿度。


在可预期的时间里,线下交流活动暂时会放在固定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为什么会放在这两个城市,也是有原因的,至少从眼下中国食品消费品创业的热度来看,这是热度最高的两个城市,也是我们接触到食品创业公司最多的两个城市,从FoodPlus后台数据看,也是关注我们公众号人数最多的两个城市。


FoodPlus·来组局是不是只限定在这两个城市招募成员,并非如此,我们欢迎全国各地的有想食品消费品创业的人加入,随着整个平台运营成熟,我们线下交流活动会覆盖到其他城市,至于会覆盖到哪些城市,现在还很难下定论,要根据实际的运营情况以及成员地区来决定。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建立一个线上沟通的渠道,暂时计划放在微信群中,会在整体面试审核完第一批报名申请的成员后建立这个微信群,这个微信群的目的也仅限于及时的信息同步以及重要事项的通知,还有简单的线上互动交流,并不会放来组局的运营重心放在这个微信群的运营上。


如果以上这些都能够做到,并且执行也很到位,是不是对于来组局这个平台来说就够了,其实这也只是在挖掘资深优秀的食品人上解决了很小的一点,虽然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但并不是唯一的基础。


前面我们也提到,其实现在投早期食品消费品项目的机构更多是看团队背景是否资深,尤其是明星型的食品创业者,会很受到早期阶段投资机构的青睐,而且也需要创始团队在投资圈有一定的积累,不过这也导致一个问题,看人的重要性会高于一切,以至于缺失了多维度的判断。


其实在我们看来,早期食品消费品项目,除了团队之外,还有蛮多判断的标准,比如品类的判断、产品切入机会的判断、整体产品市场以及运营策略上去做判断,如果综合各个维度上的因素去考量一个初创食品项目,精准度以及把握会更高许多。


我们也会尝试去建立类似一个早期食品消费品的创投联盟,一方面探索早期阶段食品项目合投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以此降低早期项目的风险,另一方面探索起一套早期食品消费品项目的判断标准以及判断逻辑,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早期食品消费品公司实现从零到一。


也可以从这件事情挖掘许多早期投资机会,这样一来,将早期投资的资源嫁接到来组局平台中,一方面解决早期食品消费品项目在资金上的短板,更好助力这些项目突破从零到一,构建一个好的基础实现长期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为平台,挖掘一些优秀的早期食品消费品项目出来。


所以欢迎有意愿并且专注在食品消费品的早期机构跟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件事情,如有兴趣,可以直接添加FoodPlus联合创始人海枫的微信(微信ID:Seamaple)。


除了早期投资的资源之外,我们还会邀请资深的食品消费品公司创始人以及食品消费品的投资人参与到FoodPlus·来组局平台中担任导师,一方面在分享类型的线下交流活动中进行深度分享,再一方面对于能组成食品创业的团队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将一些资源或项目带到来组局这个平台中来,直接在来组局平台中寻找孵化新项目的机会。


前面提到,我们做来组局这个平台一方面是建立起一个基于食品消费品创业来交流、学习、合作的平台,以此去探索食品消费品创业的基本面与逻辑,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来组局平台能够挖掘非常优秀的食品创业团队与食品创业公司。做到以上提到的一些事情,能不能实现做来组局平台的目标?


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FoodPlus在来组局这个平台中的角色并不会是单纯的搭建者或运营方,我们会尽自身所能以及所具备的资源来支持来组局平台中的团队以及食品创业项目,不论是从寻找供应链资源、提供产品建议以及整个项目策略建议,还包括渠道以及营销上的资源。


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好,但会尽我们所能去提供必要的支持,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也能够更深层次去探索食品消费品创业的基本面与逻辑。


FoodPlus·来组局平台中组局的方式有哪几种?


FoodPlus·来组局平台组局的三种形式(点击可查看大图)


这是眼下这个阶段我们考虑到的几种重要的组局形式,随着来组局平台的搭建与运作成熟,也许组局方式在未来会有一些变化。但现在这个阶段,这几种方式是非常适用于FoodPlus·来组局平台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适合加入到FoodPlus·来组局这个平台,我们期待和你认识。


此前对FoodPlus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看看推送的第一篇文章以及半周年、一周年回顾文章。


FoodPlus公众号推动的第一篇文章



FoodPlus半周年回顾文章


FoodPlus一周年回顾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FoodPlus·来组局申请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